日前,一份我国流失的文化遗产名录在网上曝光,引起网络一片喧哗。近日,桂林市的横山豆腐乳制作工艺、临桂彩调、恭城油茶等12个传统文化项目正在筹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项目。
这些普遍面临着失传危机和现实困难的传统文化项目,正不约而同地寻找发展的出路,造就了我市有史以来最“热”的一次“申遗”。
通俗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昨日的街头,随处可见几位市民围坐在一张小桌旁,喝一碗油茶,品几份糕点,解暑纳凉。“恭城油茶”已成为遍布桂林大街小巷的一种饮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喜爱。可是,如今懂打油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此外,许多家庭已不再自己打油茶,而改为购买现成的成品直接冲泡,也让打油茶的传统技艺受到了一定冲击。对“恭城油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恭城乃至桂林的有识之士都感到了担忧,虽然市场大好,却仍然面临失传的危机。此次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恭城油茶”正是有着自己的现实考量。
据了解,桂林市已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65项,市级名录项目138项。其中,51项被列入自治区级名录,1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广西文场)。
据桂林市文化局介绍,本次桂林拿出12个项目申报“国家级”,是历年来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全部是出自桂林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项目,除了本报报道过的“横山豆腐乳制作工艺”外,还包括:恭城油茶传统制作技艺,龙胜的草龙草狮、红瑶服饰,永福的永福彩调、永福阴笛乐,恭城的吹笙挞鼓舞,临桂的彩调以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选送的桂剧、彩调和零零落,市群艺馆选送的桂林渔鼓等。
目前,这些项目的申报文本已经成稿,正在参照专家意见对材料进行补充,即将进入正式的“国家级”申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