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安详的冬奥会举办地
9月2日中午从阿特劳过边防口岸,白蓝红三色旗帜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就是那个与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庞大国家,这就是那片孕育了厚重文化的广袤土地。
日落时分,抵达海港城市阿斯特拉罕。宾馆正好位于伏尔加河边上,夕阳下的水波、海鸥和帆影形成绝佳的构图。晚上吹着和风,边吃烤鱼边看周围食客纵情歌舞,耳畔间或响起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声音,的确感受到了一种与中亚截然不同的风情。
次日早起驱车六百余公里,穿越北高加索地区的旷野和平原,目的地是著名的皮亚季戈尔斯克,俄语意思是“五峰山城”,因城市周围有五座山峰而得名。这里以矿泉疗养而著称,更重要的是,诗人莱蒙托夫流放与身亡都在此地。
因为行程安排得太紧张,原订前往莱蒙托夫决斗广场参观的计划遗憾地被取消。我们甚至没有就近找到他的雕像,只能在晨光中看着来来往往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姑娘,默念他留下的诗句:“不是,我这样热爱着的并不是你/你美丽的容颜也打动不了我的心/我是在你身上爱着我往昔的痛苦/还有那我的早已经消逝了的青春……”
途经克拉斯诺达尔再赶赴索契,一路狂奔,目的是从这里乘船去土耳其。
未近索契,先闻到了海的气息。大高加索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黑海又像巨大的“暖水袋”一样保证了索契的终年温暖湿润。这里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海滩上密密麻麻晒太阳的游客即是明证。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也选择它作为疗养点,并在这里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今它更被关注的,是2014年冬奥会要在这里举办。在街头显眼处,我们很容易看到关于冬奥会的电子屏幕和宣传画报。
还好可以在索契休整一天,才有闲暇观察和体味俄罗斯一隅。但这里没有静静的顿河、没有凄美的天鹅湖,就连保尔和冬妮娅的重逢,也发生在遥远的西伯利亚。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行人步履闲适、神态安详,作为过客的我们,能直观感受的只是这里的食物、服饰、风景以及工艺品。那些深藏在小说、舞蹈、音乐、油画里的忧伤、力量、旋律和美,又是怎样孕育出来的呢?
土耳其:孔子学院的土耳其志愿者
9月7日下午,“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团10辆车29人一齐乘坐海轮,经过12个小时的航行,抵达土耳其海港特拉布宗。这也是我们一路辛苦的坐骑——海马汽车难得的“享受”机会。同船遇见俩瑞士哥们准备骑摩托车环游黑海,有个美国人要骑自行车环游世界,我们甚至还“捡”了一个想搭便车去伊朗、阿富汗的俄罗斯学生——在路上,你总能碰到形形色色的行者!
迎接我们的导游名叫苏丹,一见面就热情地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们打招呼:“大家辛苦啦!”这位名字和“国王”一样的女士在安卡拉念的本科,毕业后经过考核被公派送到吉林大学读考古研究生,回国后转行做了导游,是土耳其国内最早做中文导游的“元老”了。
苏丹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学习汉语,并且很自豪能够勇敢地坚持一直用中文给大家做讲解。“当时爸爸劝我学别的,但我对中国一直很有兴趣,告诉自己一定要学习中文,现在也才有机会接中国的旅行团。我知道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够好,但我一个外国人能够掌握你们的语言,不是很骄傲的事情吗?”
9月13日,“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考察团即将告别土耳其前往希腊。特意前往伊斯坦布尔的海峡大学孔子学院参观采访,因为团长席威斌觉得:丝绸之路复兴,中国要展示给全世界的不仅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还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坐拥博斯普鲁斯海峡美景的海峡大学已有147年的历史,它与上海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今年4月14日由国家领导人李长春揭牌正式成立,成为全球90多个国家200多所孔子学院中的一所。这也是土耳其的第二所孔子学院,另一所在首都安卡拉。
据校长倪兰介绍,海峡大学在设立了孔子学院后,一方面可以帮助本校大学生强化中文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公众开课,举办中文比赛和夏令营等活动。尽管她也坦言多数伊斯坦布尔人学习中文是出于经商的需要,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而海峡大学作为一所国际性大学,孔子学院不仅能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对书法、太极拳的浓厚兴趣,也为他们了解中国搭建起了一个平台。
孔子学院还有一位土耳其志愿者艾米丽,担任院长助理。这位漂亮的女孩曾在湖南和上海分别留过学,很希望将来再到中国去工作。会说一口流利汉语而且很能吃辣椒的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学生踏上这条新的文化丝路。
在土耳其期间,我们参观了传说中让恺撒大帝喊出“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的阿马西亚古城及古丝路驿站,走访了被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萨夫兰博卢城,拜谒了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娅大教堂,并亲眼目睹了恰逢开斋节的喜悦民众和夺得男篮世锦赛亚军后的狂欢人群。无论是建筑的恢弘壮观,还是民风的杂糅剽悍,都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位于欧亚交界处的土耳其,不正像跨海大桥所代表的隐喻么?既可以是分割的界线,又可以是联结的纽带。
让古老与现代水乳交融
如果说早期的丝绸之路,很现实的意义在于建立起了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商贸渠道,那么以今天的目光来审视,它更具价值的则是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交流使得双方明白:中国不仅有丝绸,还有儒家思想;除了神话和文学,欧洲还让民主意识和现代文明播撒四方。
事实上,一进入欧洲段,“丝绸之路”已经很难寻找到与其相关的具体物什,更像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叩问与探访。从脱亚入欧谋求新路的土耳其,到众神狂欢诞生奥运的希腊,再到高歌人本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古人未曾替我们探路总结,如今的我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对遗迹的珍惜、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而这种交流不应该是单向度的:马可·波罗的游记描摹了一个丰饶繁华的中国,向西方介绍了神秘东方的同时也引来了垂涎觊觎的目光;利玛窦则为中国带来了当时无人知晓的科学、天文、数学、地理和欧洲艺术,并成功地让明朝的士大夫们睁开双眼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目前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传播现代中华文明的符号,而要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条路依然修远。
地球是平的。正在崛起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受关注:无论是学习汉语在土耳其做导游的苏丹,还是明确表示重视中国市场的希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帕夫洛斯·耶鲁拉诺斯。在我们感到骄傲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学习别人如何让古老与现代水乳交融、如何在寻求发展的途中不致迷失?
意大利:小城中的利玛窦故居
拜访利玛窦的故乡,是“丝绸之路复兴之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9月19日,采访考察团来到玛切拉塔,参观了其故居及相关展览。
从希腊抵达安科纳港口,马尔凯大区主席马里奥·斯巴卡先生主持了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并向采访团赠送了该区的徽章和纪念利玛窦的精美中文画册。市长罗马诺·克拉奇尼先生表示,玛切拉塔视中国为重要的客源地,希望中国的朋友们能因为利玛窦而喜欢上这座小城。
利玛窦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又一位和中国有着重大关系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当时的中国介绍了近代西方科技与艺术。他在中国南部游历多年,说中文、写汉字,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还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希腊数学家欧基米德的《几何原理》,并印制了第一个现代中文世界地图。他的努力,客观上成为17世纪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格局,即欧洲人从中国输入儒家“人文精神”,中国人则从欧洲进口“科学技术”。
利玛窦在中国整整生活了28年,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并被皇帝赐地安葬在阜成门外。今年正值利玛窦去世400周年。正如学者奥弗莱迪所言,他在中国的游历,可以被视为“一种缓慢的文化发现之旅”。
而我们对意大利的文化发现之旅,在于面积仅61平方公里的国中之国圣马力诺、在于桨声灯影里的水城威尼斯、在于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在于保存完整风貌的锡耶纳、在于尘灰难掩昔日奢华的庞贝、甚至在于路边老店品尝到的正宗比萨饼、宾馆海边的冒险潜泳、与商贩的讨价还价……
最难忘的还是在古城罗马的三日盘桓:25日中午入城时已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参观完梵蒂冈后立即赶赴奥林匹克球场观看当晚罗马队主场对国际米兰的比赛,加时赛最后一分钟绝杀对手后与球迷一起振臂欢呼,回宾馆时多亏好心的巴士司机帮我们叫到了出租车;26、27日沿台伯河就走了好几个来回,古罗马斗兽场、万神殿、许愿池……这个城市太多的古迹实在让我们有走马观花的感慨。我们还追寻电影《罗马假日》里的场景,找到那位英俊幸运的同行捉弄公主的“真言之口”——说真的,拜访罗马,短短两天半的时间绝对不够。
希腊:部长表示签证流程正在简化
希腊文化和旅游部长帕夫洛斯·耶鲁拉诺斯会见“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团全体成员,是在我们抵达雅典的第二天。这位19天前刚在上海世博会“希腊旅游周”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的官员,再次重申了他“来希腊旅游要带着胃、脑和心”的观点,意即“品尝地中海的美食,好好欣赏希腊文化,来爱琴海体会爱情。”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国度,希腊一直将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之一。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旅游业对于希腊经济复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耶鲁拉诺斯说,中国有许多年轻人愿意到爱琴海边来度蜜月,但确实目前困扰中国游客赴希腊旅游的问题是签证流程的繁琐和严格,并且没有直飞的航线。他表示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努力,相关部门正在简化签证流程,并且已经有三家航空公司有兴趣开通雅典至北京的直飞航线。
据耶鲁拉诺斯介绍,今年10月31日雅典将举办马拉松比赛,以纪念马拉松项目发展的2500年历史,预计届时会有许多中国人去希腊观看比赛。
约一个小时的会谈采访结束后,耶鲁拉诺斯不厌其烦地与团员们合影或签名留念,甚至很配合地应邀钻进海马汽车驾驶室当了一回司机“做秀”。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于中国这个市场的重视,特别是面对来自中国的媒体记者。想想也不难理解,当我们在风光秀美的爱琴海边、在“离上帝仅一步之遥”的梅岱尔拉修道院都并未见到想象中的众多游客时,部长先生岂不更加着急?
因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的提前联系,采访团在雅典受到了特殊的礼遇:不仅破例得到允许可以在卫城新博物馆里进行拍摄,而且获邀进入雅典娜神殿修复现场核心区参观,成为首批在脚手架拆除后进入胜利女神神殿核心区域的访问者,着实让周围的游客艳羡不已。
但让我们肃然起敬的,还是这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坚固的大理石至今巍峨结实,更重要的是,千年之前古希腊人就制定了相对合理完备的民主制度,保证了其文明的延续性和秩序感。在奥林匹亚小镇,始于公元前8世纪的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体育场的遗迹基本完好。田径场四周芳草萋萋,出口处的几个只剩基座的石台让人费解。一问导游,才知道这是历届古代奥运会严重违规者的雕像,颇有些示众警诫的意味。对于规则的尊重与执行,应该也是文明得以繁衍的根基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