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歌圩节”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这一节日主要盛行于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等一些汉族地区。
据统计,我区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农历三月三歌圩节”,占全区总人口的54%。每逢“农历三月三歌圩节”,各族群众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一节日。
特别是在壮族地区,每到“农历三月三歌圩节”,壮族男女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龙、舞狮、舞春牛、演壮戏、师公戏、采茶戏等。在南宁、崇左等市的部分壮族群众则将“农历三月三歌圩节”作为扫墓祭祖、踏青交流的重要节日。
在侗族地区,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农历三月三歌圩节”则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芦笙踩堂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活动少的有1-2天,多的有3-5天。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引导和支持“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活动,利用歌圩节举办经贸交流活动,极大满足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多年来一直有将“农历三月三歌圩节”作为我区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的愿望。
近年来,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将“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确定为我区的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将“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确定为我区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的建议和提案。
利用民俗假日打造特色文化经济
“‘三月三’放假,不只增加了假日天数,也体现了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广西师范学院韦海明教授认为,“三月三”放假是一个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带动广西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很多人来南宁旅游,都想来这里感受民族特色文化,因为大家觉得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在这里应该能够感受到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韦海明说,既然如此,何不趁着“三月三”假期,打造更具特色的本土民俗活动,如“三月三歌圩”、“三月三美食节”等。旅游方面,目前南宁市已经开通“天天游”线路,韦海明认为,相关部门也可以结合该线路,打造“三月三假日游”等,树立广西本土文化品牌。
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姚华也认为,“三月三”对于广西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也体现在繁荣民族特色、发展民族经济上。休假不仅是让人民得到休息,更是要唤醒民族节日。歌圩、庙会和民族旅游业,是广西“三月三”最富特色的活动,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势必吸引全国各地的商家参与,这对当地的假日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姚华还建议,广西可以逐步推出如花车赶歌圩、风光自驾游等特色民族商业活动,进一步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民族文化经济。
不过,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也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姚华说,把“三月三”活动适当商业化,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扩展与传播,但也要防止过度商业化淡化民族文化内涵的可能性。为此,姚华建议,在商业气息中的“三月三”,更要注意保护,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保护其原生态氛围,避免其失去吸引力。“绝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变味。”姚华说。